课程思政案例库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教务工作 > 课程思政案例库 > 正文

最新更新

热文排行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衣原体

发布时间:2025-04-02 浏览量:3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开课学院:  基础医学院                               制作人:余辉

课程名称

医学微生物学

授课对象所属专业

临床医学专业

课程类型

专业基础课

开课年级

二年级

课程性质

必修课

课程总学时

64

 

一、课程简介(300字左右)

《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医学基础学科,也是基础医学的主干课程。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特异性诊断和防治措施等,为在今后工作中能有效控制和消灭感染性疾病、保障人类健康打下坚实基础。要求学生通过对该课程学习,掌握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与致病性,认识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免疫作用,感染与免疫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将思政德育融于知识,将情怀融于课程,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坚持不懈致力于医学事业的研究,培养学生胸怀大爱的优秀品德,与国家共命运,为祖国为人类无私奉献的精神。

二、案例基本信息

1.案例名称忘我奉献、不畏艰难风险汤飞凡教授发现沙眼衣原体的事迹

 2.对应章节第二十章 衣原体

3.课程讲次40

三、案例教学目标

在学习衣原体章节时,先给学生介绍让我国人民感到无比自豪的科学家汤飞凡教授,他是世界上发现重要病原体沙眼衣原体的第一个中国人。这一发现彻底否定了当时由日本学者提出的“沙眼杆菌”的发现,为后来的病毒病因说奠定了基础。他的这项研究成果结束了长达几十年的关于沙眼病原的纷争,并为预防和治疗沙眼做出了杰出贡献,使得沙眼发病率从将近95%降至不到10%,挽救了无数人的视力甚至生命。通过这一事迹的讲解,一方面,使学生更有爱国情怀和自豪感。另一方面,对衣原体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及防治原则有进一步理解。

四、案例主要内容

20世纪30年代开始,汤教授就致力于支原体和沙眼的研究,并在此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1955年,他和助手黄元酮一起,经过无数次试验,终于采用鸡胚卵黄囊接种和链霉素抑菌的方法,成功分离出世界上第一株沙眼病毒(后被称为“汤氏病毒”)。汤飞凡先生在衣原体分离过程中,由于当时研究条件有限,将病原体植入到自己的左眼之中,结果引起典型的沙眼症状与病变,但他继续坚持左右眼进行对比,并进行了长达40天的细致信息记录,在掌握沙眼的典型特征之后,才接受相关治疗。1956年,他发表分离沙眼病毒成功的报告,得到世界医学界的承认,并推动了对鹦鹉热和鼠蹊淋巴肉芽肿病原的研究。由于有了病原体可供系统研究,微生物学界才正式确定沙眼与鹦鹉热和鼠蹊淋巴肉芽肿的病原体,同属于介乎细菌与病毒之间的微生物,从而在微生物分类学中又新增添一个衣原体目,沙眼病原体被命名为沙眼衣原体。汤教授这种为了研究成果不畏艰险的精和高度专注及投入,对于医学生学习微生物学无疑有着巨大的激励和促进作用。

五、案例教学设计

1、案例导入,结合临床沙眼流行病情,采用情景还原再现式的融入方式,导入我国科学家汤飞凡教授发现沙眼衣原体的艰难历程和忘我奉献、不畏艰难风险科研热情。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2、线下课堂讲授衣原体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及防治原则。在融入思政元素的前提下受汤飞凡教授事迹的感悟,加深学生对衣原体的兴趣和理论的进一步的理解及掌握。

六、教学反思

从结合课程思政实践教学的结果来看,课程思政教育能够大大的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养、职业素养和专业基础。但在整个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思政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教学过程,将知识教学、思政教育衔接起来,合理搭配教育的时间、教学环节。避免专业教育、思政教育搭配不合理,影响实际的教学效果,同时还要引导学生主动去发掘思政事迹,无疑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起到更好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