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开课学院: 基础医学院 制作人:周小鸥
课程名称 |
医学免疫学 |
授课对象所属专业 |
临床医学专业 |
课程类型 |
专业基础课 |
开课年级 |
二年级 |
课程性质 |
必修课 |
课程总学时 |
48 |
一、课程简介(300字左右)
医学免疫学主要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以及相关疾病的基本免疫机制,发展有效的免疫学措施达到预防与治疗疾病为目的的一门学科。是医学专业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具有高理论、高技术、多边缘、多交叉的特点,而且迅速发展成为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学科,对该课程学习,不但是对免疫学本身的认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前沿生命科学的关注意识和学习方法。其内容涉及医学多门学科知识,如组织解剖、生理、生化、分子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病理学以及临床医学等,是一门多学科相互渗透极强的前沿学科。
二、案例基本信息
1.案例名称:抗毒素的发现开创免疫血清疗法
2.对应章节:第四章 抗体(概述-抗体的发现)
3.课程讲次:38
三、案例教学目标
在我国医学历史上,很早就有“免疫”的思想,这就是“以毒攻毒”的治病方法。Behring受此启发发现了抗毒素并开创免疫血清疗法。首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科学的免疫学方法对中国传统医学“以毒攻毒”宝贵思想的印证,也说明我国传统医学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对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和爱国主义情怀具有重要意义。
在Behring发现抗毒素的过程中,经过300多次试验,其中有失败、有收获,但唯有坚守的是对科学的执着和敬畏,我们应该学习的是这种科学研究的精神,只有坚持不懈、锲而不舍才能有所成就,科学才能进步!
四、案例主要内容
Behring出生在当时普鲁士王国中的一个小村,汉斯朵夫(今属波兰)。他共有12个兄弟姐妹,Behring排行第五。他的父亲是一位贫穷的乡村教师。Behring小时候就已经通过优秀的成绩显示出了他的天才,并且通过不同的奖学金使得他能够顺利从中学毕业。遗憾的是他没能得到读大学的奖学金,思考再三,Behring决定学习军医,一边参军一边学习。
在Behring生活的年代,传染病是全世界人类死亡率中占第一位的疾病。1889年,Behring在柏林的Robert Koch实验室当助手,在Koch教授的直接领导下从事细菌研究。Koch是德国著名的细菌学家,世界病原细菌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在结核病和结核杆菌的研究中获得了很高的成就,揭开了向结核病宣战的帷幕,也因此获得了190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Koch培养了很多优秀的学生,在Koch的研究所里有三位著名的学生:Behring、KitasatoShibasaburo、Paul Ehrlich。
当时白喉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尤其是儿童。欧洲每年约有5万多名儿童死于白喉。面对白喉,Behring在开始时,运用当时防治传染病的传统思路,研究如何通过消毒来阻断病原微生物的繁殖和传播,以此来防止人体感染。他首先尝试运用氩和汞杀伤白喉杆菌,但对于控制白喉疫情收效甚微。后来,他从观察碘仿的作用开始,试图寻找一种能直接给活体动物进行消毒的方法。Kitasato Shibasaburo向Behring 介绍了中国古代医书中“以毒攻毒”的思想,后来两人一起致力于有关白喉杆菌和破伤风杆菌的抗毒素研究。后来Behring在利用炭疽杆菌进行实验期间,他发现有一些老鼠从未遭到炭疽杆菌的感染,似乎是因为它们的血清中产生了一种能摧毁炭疽杆菌的物质。于是Behring想到把白喉杆菌注射进小白鼠体内,发现向幸存下来的小白鼠体内再注射白喉杆菌,并不会使它们再次感染白喉。这些小白鼠的血液内产生了一种物质,这种物质可以中和细菌所产生的毒素,Behring将血清中的这种物质称为“抗毒素”。很快,“抗毒素”就被证明既可以使动物免于患病,还可以治愈已感染白喉的动物Emil von Behring经过300多次试验,终于证明,把曾经感染过白喉杆菌而依然存活的动物的血清,注射给当时感染白喉杆菌的动物,可以预防白喉病症的发作。1891年圣诞节,Behring首次成功地用羊的血清,治愈了一例住在柏林医院内的白喉患儿,为人类征服白喉迈出了重要的一步。1913年,依靠Behring发现的白喉抗毒素,危害人类健康千年之久的白喉终于基本被消灭。Behring也因在此过程中做出的巨大贡献而摘得首个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并受封为贵族。在Behring之前人们多集中寻找或制造直接杀伤病原微生物的物质,以此来对抗细菌性疾病,对于依靠生物体免疫能力进行治疗的研究尚不成熟。而Behring发现的“抗毒素”是利用生物体自身抗击病原微生物的能力制造出来的,并在医疗实践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开启了人类征服传染病的新思路。
五、案例教学设计
(一)案例导入
结合新冠疫情流行期间,恢复期患者免疫血清疗法;或者学生们熟知的破伤风抗毒素的应用。采用情景还原再现式的融入方式,讲述埃米尔·阿道夫·冯·贝林发现免疫血清的艰难历程。
(二)教学方法
线下课堂讲解结合线上资源(学习能上传相关文字与视频)。
(三)考核评价方案
采用诊断性评价,通过在教学平台发放调查问卷、与学生交流访谈等形式,对接受课程思政教学的学生进行教学效果测评,通过教学效果分析以明确是否达到了预定思政目标。
附样表:医学免疫学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情况【例(%)】
评价项目 |
评价效果 |
优秀 |
一般 |
较差 |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
|
|
|
提高对免疫学和医学知识学习的兴趣,扩充知识面和医学视野 |
|
|
|
课堂思政案例丰富,与学科知识联系紧密 |
|
|
|
课堂思政教学方式得当,形式多样,引入合理 |
|
|
|
六、教学反思
课堂是教师进行价值引领和知识传递的主阵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医学文化融入教学,深入挖掘思政元素,从学科维度,向职业道德教育、人文素质培养等多维度延伸,探求“德育”和“学科教学”相结合是进行免疫学思政教学探索的主要出发点。在以后的深入实践中,将继续深入挖掘学科思政元素,做到合理化融入和过渡,不过多占用课堂教学时间而是尝试抛出线索,通过课后线上小组讨论、PBL教学自主查阅等多种形式,潜移默化地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医者修养,不断夯实专业基础、强化职业素养,为培养新时代健康促进者进行积极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