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癫痫药物——苯妥英钠的发现》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开课学院: 基础医学院 制作人:余文敏
课程名称 |
药理学 |
授课对象所属专业 |
护理学 |
课程类型 |
专业基础课 |
开课年级 |
2022级 |
课程性质 |
必修课 |
课程总学时 |
56 |
一、课程简介(300 字左右) 本课程是医学专业的核心专业课,是一门为临床合理用药,防治疾病提供基 本理论的医学基础科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与 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及临床各学科联系密切,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 医学、医学与药学的桥梁课程。药理学教学着重阐明药物的药理作用、机理、不良反应和临床用途,其内容包括总论、神经药理、心血管药理、内脏药理、内分 泌(激素)药理、化学治疗药理等。通过理论及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本学科重 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达到各章所提的基本要求,提高学生分折 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具备仁爱之心及献身医 学事业的使命感,养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
二、案例基本信息
1.案例名称:不断探索追求真理,具备社会责任的道德品质,突破性抗癫痫药物——苯妥英钠的发现思政教学案例
2.对应章节:第十六章第二节抗癫痫药
3.课程讲次:2
三、案例教学目标 1.价值引领
世界医药里程碑突破性抗癫痫药物——苯妥英钠的发现
全世界约有5000万癫痫患者,这种疾病无法治愈,但可以通过药物得到控制。早前的药物有溴化物和苯巴比妥,虽然能控制癫痫发作,但却使人嗜睡。苯妥英钠(又名大仑丁)是第一种可以控制癫痫发作而不引起嗜睡的药物,它首次证明镇静对控制癫痫发作并不重要。
1908年,德国基尔大学的化学教授海因里希·比尔茨合成了苯妥英钠,并将之卖给了一家美国制药公司(Detroit pharmaceutical company Parke-Davis,底特律制药公司帕克-戴维斯),后者将其搁置了近30年。
20世纪30年代中期,当时美国神经病学顶级医院——波士顿城市医院中,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家脑电图(EEG)实验室,它可记录、测量脑电波,用来区分癫痫发作类型,并测试潜在的抗癫痫药物,其中一种被测试的化合物就是苯妥英钠。
1937年,苯妥英钠抗癫痫的作用在人体试验中得到证实,于1938年上市,名为Dilantin (大仑丁),对几乎所有癫痫类型都有效。苯妥英钠作为最常用的抗癫痫药物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但它的作用不止于此,它对于心律失常、轻症高血压均有效果,对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也有较好疗效。结合案例故事,学生可以更生动深刻地领悟不断探索,追求真理的态度,以此引导学生,科学研究需要用于探索,实事求是,不断探索。药物事关人类健康,责任重大,学习药理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细致严谨、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使学生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和改善人类健康的使命。
2.逻辑联系 案例以专业知识( 抗癫痫药——苯妥英钠)为载体,思政目标与本章节知识点教学 目标相对应,理清知识与思政案例的脉络、梳理能力与思政目标的层析逻辑,充分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的作用。
四、案例主要内容
1.注重细节、探究功能介绍
抗癫痫,苯妥英钠是治疗大发作和部分性发作的首选药物,适用于治疗全身强直-阵孪性发作、复杂部分性发作(精神运动性发作、颞叶癫痫)、单纯部分性发作(局限性发作)和癫痫持续状态。疗效高,无催眠作用,对正常活动亦无影响,常作为首选药物。对精神运动性发作疗效次之,对失神发作(小发作)无效,有时甚至使病情恶化。
2. 不断探索追求真理
世界医药里程碑突破性抗癫痫药物——苯妥英钠的发现。全世界约有5000万癫痫患者,这种疾病无法治愈,但可以通过药物得到控制。早前的药物有溴化物和苯巴比妥,虽然能控制癫痫发作,但却使人嗜睡。苯妥英钠(又名大仑丁)是第一种可以控制癫痫发作而不引起嗜睡的药物,它首次证明镇静对控制癫痫发作并不重要。
1908年,德国基尔大学的化学教授海因里希·比尔茨合成了苯妥英钠,并将之卖给了一家美国制药公司,后者将其搁置了近30年。
20世纪30年代中期,当时美国神经病学顶级医院——波士顿城市医院中,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家脑电图(EEG)实验室,它可记录、测量脑电波,用来区分癫痫发作类型,并测试潜在的抗癫痫药物,其中一种被测试的化合物就是苯妥英钠。
1937年,苯妥英钠抗癫痫的作用在人体试验中得到证实,于1938年上市,名为Dilantin (大仑丁),对几乎所有癫痫类型都有效。苯妥英钠作为最常用的抗癫痫药物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但它的作用不止于此,它对于心律失常、轻症高血压均有效果,对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也有较好疗效。
3.具备社会责任的道德品质
药物事关人类健康,责任重大,学习药理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细致严谨、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使学生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和改善人类健康的使命。每个人都存在遗传基因分型上的差异,通过药物基因检测,可根据个人的遗传信息和生理特征,提前精准预判该药对个体的作用效果,从而确定哪些药物更适合,哪些药物不能使用,帮助临床选择合适的药物品种和用药剂量,达到高效低毒的效果,制定“一人一药一量”的个体化用药方案,并改善预后和节约医疗成本。
五、案例教学设计:
教学方法:
1.PBL学习法:以小组讨论课的形式,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时候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深度学习的能力。
2.启发法:引导学生思考目前消化性溃疡患者治疗率较以前明显升高且复发率明显降低的原因,从而提出根除HP对消化性溃疡治疗的重要性。
3.信息化手段:
(1)、多媒体课件展示数据、图片、视频等。
(2)、网络平台:超星学习通网络课堂(回顾、拓展)。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通过与教学知识点相关的案例引入,对学生加强社会责任感教育,并融入创新精神、医者精神等德育元素。
2、教学过程:通过具体知识点与案例结合,多媒体播放相关数据、图片、视频等情境融入,让学生能感受到身为一名医学生身上肩负的责任。世界医药里程碑突破性抗癫痫药物——苯妥英钠的发现讲起。1908年,德国基尔大学的化学教授海因里希·比尔茨合成了苯妥英钠,并将之卖给了一家美国制药公司,后者将其搁置了近30年。苯妥英钠作为最常用的抗癫痫药物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但它的作用不止于此,它对于心律失常、轻症高血压均有效果,对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也有较好疗效。引入思政元素“不断探索追求真理,”。苯妥英钠作为最常用的抗癫痫药物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但它的作用不止于此,它对于心律失常、轻症高血压均有效果,对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也有较好疗效,引入思政元素:“不断探索追求真理,具备社会责任的道德品质”。通过科学家在战争年代还能坚持科学研究,引入思政元素“不畏艰苦、不惧牺牲、忘我工作,甘于奉献”。
六、教学反思
是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对医护学生而言不管将来从事与医学相关的任何职业,都会用到药理学知识。药物事关人类健康,责任重大,学习药理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细致严谨、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使学生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和改善人类健康的使命。通过结合临床用药案例的分析,将课程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有机融 合,并内化为行动,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满足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 培养目标,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兴趣与学习的积极性,教师也收获了成就感。学生对课前任务的安排反应不一,多数能积极准备,按要求完成任务,部分同 学有为难情绪,准备不充分,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积极鼓励, 给予帮助,进一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与良好习惯。课后可以通过与学生交流学习感悟、定期开展公开课进行同行评议等评价课程思政效果。